美術研究所碩士班校友張真英 雕塑作品於德國與台灣同步展出

這是一張圖片
華梵大學美術研究所校友張真英(左)與義大利藏家在「巨人」作品之前合影。

華梵大學美術研究所的校友張真英最新的雕塑作品,於德國柏林時間4月20日晚間6時(台灣時間4月21日零時)在柏林Galerie Kuchling Berlin與台灣一尊藝術共同展出。

張真英在德國Kuchling展出的開幕酒會,現場嘉賓雲集,義大利藏家不僅收藏張真英的作品,現場更立即邀請張真英下一檔移到義大利展出。知名的藝術記者Tatjana Romig也對張真英作品充滿高度興趣,頻頻提問,將在她極受歡迎的廣播節目中報導。Kuchling畫廊老闆對自己的遴選眼光亦感到無比驕傲。

對張真英來說,最開心的是每一位觀賞者熱情的說出他們對於作品的不同理解。

張真英是一位從空間設計、建築設計,轉向雕塑創作的藝術家,作品中,充滿了建築語彙與古典芭蕾的肢體美學,連續多年受邀藝博展,並得到藏家們諸多青睞。作品在新加坡展出時,新加坡雕塑學會會長楊子強特別讚許張真英對於材質的細膩要求及一絲不苟的探索態度。國際雕塑策展人邱泰洋老師更以「本來真面目,由我主張」,公開讚揚張真英獨特的創作思維。







校友張真英曾經是一名空間和建築設計師,現在轉向雕塑創作,她的作品融合了建築設計和古典芭蕾舞的肢體美學。

多年來,她多次受邀參加藝博會,作品備受藏家們的青睞。在新加坡展出時,張真英對材料的精細要求和苛求的探索態度得到了新加坡雕塑學會會長楊子強的讚譽。國際雕塑策展人邱泰洋老師則讚揚張真英獨特的創作思維。

這是一張圖片

華梵大學美術研究所校友張真英作品《生命之花》。

張真英的創作故事也十分感人。她從一個出生在臺灣南部農村的小女孩,一直努力賺錢來讓弟妹有吃有穿,到成為一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並在30歲之前買下自己的房子實現了兒時的承諾。之後,她開始從事半個藝術的建築領域,設計了許多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築,二十年如一日地拼搏。直到50歲,她偶然接觸到了人體雕塑,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隱藏的藝術種子,開始用雕塑表現自己的人生故事。

2012年,她在台北美和畫廊舉辦了“第一步”的雕塑個展。張真英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不能僅僅只講述自己的故事。她走過、聽過、想過、做過的一切都成了她作品的素材。2017年,她在國父紀念館舉辦了“舞動雲門”的雕塑個展。

在60歲時,她成為華梵大學美術研究所的碩士班新生,重新經歷了一次藝術的衝擊和碰撞。她的作品通過融合不同的元素來引導觀眾進入不同的境界。

這是一張圖片

華梵大學美術研究所校友張真英(右)與德國策展人Rania合影。

資料參考來源:

FB粉絲團:一尊
非池中藝術:https://artemperor.tw/tidbits/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