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梵教職員在牧牛地曉雲導師法像前合影。
暑假即將開始,華梵大學19日舉行教職同仁薰修活動,董事長悟觀法師勉勵大家越是面臨動盪不安的世變,越要「凝心攝念」,並依循創辦人曉雲導師的辦學軌跡和調性,為華梵找到一條永續經營之路,「因為臺灣高教一定要有華梵的覺之教育!」
華梵大學111學年度第二學期教職同仁薰修活動於覺照樓三、四樓登場,由悟觀董事長帶領同仁靜坐,並邀請華梵大學高柏園前校長與佛教學院冀劍制院長進行專題演講。

悟觀董事長(中)主持教職員薰修活動並帶領同仁靜坐。
悟觀董事長表示,新冠疫情的爆發讓世界變化更顯激烈動盪,教育圈也因少子化風暴陷入動盪不安之中,但越是世事無常,人心越要向下扎穩,更加堅定勇敢,「生命就像一場夢,但要積極以對,不是消極應付!」
悟觀董事長感性的說,自己此生有緣遇到曉雲導師這麼有才華的高僧大德、教育家,跟在她身邊覺得倍感榮幸,但一旦老人家走了,似乎所有的光環也隨之褪去,重點是過程中是否學到了什麼又警惕了什麼?

悟觀董事長勉勵同仁實踐覺之教育。
悟觀董事長指出,臺灣有好幾所佛教界創辦的大學,華梵與他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從建校開始,所有軟硬體都是曉雲導師一個人傾全力將思想精神貫注進去,光是硬體建設草圖就畫了幾萬張卡紙,毫不假手他人。
「曾經有人請問夢參長老對於曉雲導師的看法,夢老說,教育家、宗教家、哲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這些稱號都是你們說的,我認為她是菩薩再來!」

華梵大學111學年度第二學期教職員薰修活動。
悟觀董事長強調,再困難的事,到了曉雲導師手上都有辦法解決,「我深信她絕對不會辦一所大學,卻把麻煩交給接棒的人」,因此,面對現在與未來,期許大家更要努力亟思如何穿越2028年,找到一條可行之路;「華梵一定要永續經營,因為臺灣高教不能沒有覺之教育!」
林從一校長表示,雖然少子化讓臺灣的大學面臨所有未有的挑戰,但華梵這一季的國際招生表現亮眼,另在自主學習、偏鄉特殊招生與退伍軍人界等領域也有密切接觸,只要大家將覺之教育做好,辦出特色,華梵在臺灣高教絕對有立足之地,希望透過一整天的薰修,讓大家都有所獲。

林從一校長致詞。
高柏園前校長也以「覺之教育,普利有情——迎接大華梵時代的來臨」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強調,華梵大學是中國佛教第一所大學,也是全國佛教大學中唯一沒有山頭的學校,所以「華梵的成敗代表中國佛教的成敗,中國佛教界一定要支持華梵大學!」
高柏園前校長建議,現在是否極泰來的時代,華梵可以透過招收名人入學之舉發展成為社會領袖大學,除了現有的「華梵新六藝」教學特色,並可將導師全集數位化與發展「華梵新五明」,包括儒佛會通、佛教教育、佛教藝術、天台學和曉雲學,同時推動國際化、在地化、資訊化、未來化,建構禪修中心。

高柏園前校長專題演講。
至於「大華梵」大在何處?高柏園前校長認為,曉雲導師的弟子遍布全國,只要認同覺之教育理念,無論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都應無所分別的加以整合;而且「大」也要有尊嚴和價值,導師是經,弟子造論,華梵應將導師的志業努力弘揚光大。
冀劍制院長也以「曉雲導師『人生三部曲』的心得與啟發」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指出,曉雲導師將「蠶之學」、「繭之困」、「蛾之覺」比喻為人生三部曲,當破繭而出,就達到了「無所得」的深妙境界。

佛教學院冀劍制院長專題演講。
冀劍制院長提出新的論點,通往「無所得」的深妙境界可以有幾個通道,包括西方哲學的無知之知、道家的無涯之知、佛學的諸法皆空,以及多重宇宙的全視域;他更點出悟觀董事長所解釋的無所得深妙境界為「一心三觀」,將空觀、假觀、中觀同時並存於一心之中。
悟觀董事長則表示,「一心三觀」是思想義理,但要找到無所得的深妙境界,需要信仰去實踐,透過身、息、心實踐出來,「凝心攝念」就變得很重要,凡夫依菩薩,菩薩依慈悲與智慧,這就是從有所得轉到無所得,再轉到深妙境界的路徑,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實踐覺之教育,開出華梵的一片天。

董事長悟觀法師與教職員漫步校園留影。
精彩演講之後,人事室頒發紀念品給本學期即將榮退的教職員,再由悟觀董事長帶領大家悠遊漫步校園,走訪大崙攬勝、精進軒、六度樓、牧牛地、大學之道、世學館、菩提大道、阿育王柱功德亭等校園景點,一一細數與回憶曉雲導師創辦華梵的點點滴滴,並開心留下珍貴合影,為充實的111學年度畫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