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林萬士現正於宜蘭美術館舉辦個人創作展「視網膜與石頭」,呈現多年來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省思與回顧,探討其作品向繪畫歷史所提出的諸多問題,包括視覺性與石頭圖像的聯繫與思辨,也希望透過這次展出,加深藝術家與社會大眾的溝通。
宜蘭藝術家林萬士老師於宜蘭美術館舉辦創作個展「視網膜與石頭」。
出生於宜蘭的藝術家林萬士今年60歲,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全國油畫展優選、奇美藝術基金會油畫類第一名,1997年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攻讀視覺藝術研究所畢業,現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專任教師。早期作品以油畫為主,曾在紐約、倫敦等不同藝術展展出,近年風格越發多元。
林萬士老師作品。
「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今年3月23日到6月30日在宜蘭美術館展出,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郭昭蘭策展,縣長林姿妙特地親臨開幕典禮祝賀表示,宜蘭以「文化立縣」著稱,藝文能量可說是非常充沛,具有開放性視野和濃郁地方特色,在美術領域上人才輩出,林萬士是表現相當傑出的中壯世代藝術家之一。
林萬士老師說,宜蘭的生活經驗帶給他許多的創作養分,對家鄉擁有深厚情感,他的藝術思想從成長的環境出發。
小時候家裡廚房窗戶打開就可以看到龜山島,對林萬士來說,海開啟了他無限的想像,和在岸邊的石頭成為繪畫中的視覺意象。透過畫作,可看見他對蘭陽平原最真摯的人文情懷,林萬士用心靈感受萬物之美,純粹又詩意的意境,引領觀者悠遊於具象與抽象、現實與虛幻之間。
在創作上,林萬士經常運用當代極簡的藝術語彙,融入家鄉海邊記憶,進而透過造形轉換、堆疊筆觸與空間布局,形塑獨特的個人風格。此次展出的石頭作品,背景是通過節制而緩慢的筆觸得出有如水紋與海浪的線條,這讓人聯想到水墨畫中的山與石,或者馬遠的〈水圖〉; 如果有人將它形容為日本林園枯山水中的碎石線條,一點也不會太超過。
這些在繪畫史上與東方意象遙相呼應的一切,並不遠離國際主義,林萬士似乎是緊貼著觀念、普普與極簡之側翼,另闢蹊徑地將西方繪畫史中被貶抑的幻覺主義,重新通過視網膜凝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利用顏料物質性的堆疊造成的陰影——製造出無論何時來到畫作面前的觀察者,都能保有的幻象與身體間的強度。
儘管外觀帶有國際主義的色彩,在林萬士作品中的幻覺主義不再滯留於服務繪畫表面合理的空間性,而是通過藝術家自創的圖與地視覺關係形式的錯位、筆觸差異的對照,讓顏料物質與材料性升格為關照對象、同時令極簡主義對「自發性筆觸即自傳體筆觸的否定」重新確立成服務於視網膜的穩定筆觸。
宜蘭縣長林姿妙(左)參加林萬士老師(中)個展開幕典禮。
為此,畫面再也不是具象實體世界的象徵替身,而是通過觀察者的凝視行為所帶來的空間與時間的不確定性—我們姑且稱其為知覺的懸置—在這裡,繪畫本身最精擅的裝飾性,得以被正名為合情合理的繪畫條件,還原它作為凝視對象時必須的曖昧與不明。
林萬士老師個展在宜蘭美術館開幕。
展出內容著重藝術家每個當下的創作思維,涵蓋對生活的所知、所感與所想,計有平面繪畫與裝置藝術,配合作品的寧靜調性,展場成為一個沉思冥想的空間。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7896860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67997 https://ymoa.e-land.gov.tw/